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肖玉玲副教授和中南医院蔡林教授在骨肉瘤成像及协同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来源:药学院 日期:2022-05-23点击:

近日,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国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IF=13.273)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药学研究院关于近红外二区小分子用于骨肉瘤靶向成像及协同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近红外II区吡咯并吡咯二酮光敏剂与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用于骨肉瘤的协同治疗》(Novel diketopyrrolopyrrole NIR-II fluorophores and DDR inhibitors for in vivo chemo-photodynamic therapy of osteosarcoma,Chem. Eng. J., 2022, 446, 136929)。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生程肖丁,中南医院博士生章冲以及药学院沈坤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医院蔡林教授,药学院洪学传教授和肖玉玲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资助。

骨肉瘤易发于青少年群体,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针对骨肉瘤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等。近年来,DNA损伤修复(DDR)抑制剂在治疗骨肉瘤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较低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化疗药物普遍存在的毒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整体疗效。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临床上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正在从单一疗法向多元转变。研究发现,光动力疗法联合化疗可逆转肿瘤耐药,激活免疫反应,实现更好的抗癌效果且复发率更低。因此,将光动力疗法与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相结合,可有效增强光动力的抗肿瘤活性,抑制DNA损伤修复,加重DNA损伤程度,遏止肿瘤细胞再生。基于此,该课题组采用吡咯并吡咯二酮骨架首次构建给体-受体-给体型近红外二区小分子DT,在激光照射下产生的活性氧可有效致损DNA,与DDR抑制剂AZD-2461联用,显著加剧DNA损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另外,在协同治疗过程中辅以近红外二区成像监测,实时评价骨肉瘤对胫骨破坏的程度,成功实现治疗过程“可视化”。该研究为骨肉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策略,并为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6929